315打假对准电商,实体有没有机会逆袭?

这两天最热闹的事情,无非是315晚会和王健林获赔。315将打假矛头对准电商,王健林被冒用名义污蔑网购电商的官司获胜,这两件事貌似互不相干,但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王健林起诉公众号文章侵犯肖像权、名誉权一案前天在朝阳法院宣判,王健林获赔精神损失费等共7.5万元。


这件官司看似很欢乐,但其中一个细节颇耐人寻味,那篇涉案文章冒王健林之名发出之后,3天阅读量就超过10万,点“赞”过万......作者是假冒的,文章是侵权的,观点也是偏颇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是真实的,那就是短时间所汇聚起的10+的阅读量和过万的点赞,这说明文章的内容在一些读者那里还是有市场的,点赞的人跟当前对电商业不满意的人在群体上应该是重合的,而侵权公司之所以借用王健林来传播文章,也是试图利用王健林和马云在对电子商务认识上曾经的分歧。


01
“活了电商,死了实体”?


电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的电商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居于领先地位,与美国亚马逊这样的企业比水平一点都不差,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电商有那么大的意见与偏见,值得深入思考。


其实原因并不难找,对电商有意见者大致两种:


一种是感觉自己利益受损的群体。实体经济受到电商业冲击是事实,这也是旧有商业模式面对新商业模式所发生的必然现象;


二是那些在电商消费中吃过亏的人,比如遭遇假货、次货、等待物流、退换货困难等等。电商交易额巨大,单单是阿里,据说一年的交易额就达到三万亿,更何况中国大小电商平台无数,商业发展过于迅速而监管跟不上,矛盾自然衍生,积累下来就多了。


02
315打假矛头对准电商行业反映了什么?


眼下,社会上又开始对实体经济和电商业的关系进行反思,因而今年的315晚会开始把舆论监督的矛头对准020和电商行业,开始反思存在于互联网业的一些弊端。客观说,对规模越来越大的电商行业来说,这是好事儿,只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才能实现中国电商业的长远发展。


但是,如果从实体经济和电商业关系的角度看这次打假,其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妨假设,各项制度都已经健全,监管也异常严密,电商平台也高度负责,是不是就能把电商变成一个完美的平台,从而彻底取代实体店铺呢?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最终还是会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


或许在最初,电商刚刚崛起的时候,会切分走实体店铺中适合在互联网上流通的部分,重新划分楚河汉界,但总有一天会大局抵定,各负其责,两者都通过对方做不到的那部分服务作为基础独立存在,同时又互相取长补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规模大的电商企业会在线下开店,而实体店铺也充分利用上先进的互联网手段。


03
实体店将找回应有的存在价值


从某种角度说,“眼见为实,手摸为实”也是一种刚需,实体店铺一定不会被电商完全取代,所以,在电商热缓慢降温之后,该属于实体的那一部分消费终将还是要回归实体,而其中的真问题则是,实体店铺能否把自己的短板补上,以满足一些消费者早已养成的互联网化需求?采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手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体店铺可以不电商,但如果离开互联网手段,则必然会远远落后于时代,最终被淘汰,因此,在举国上下都在谈互联网+的时候,互联网+并非专门针对大工厂、大企业,也包括千千万万的实体店铺,它们也需要互联网+,也需要享受到互联网所带来的红利,而非总是充当受害者。


在购物体验上,实体店铺有电商所无法比拟的安全购物、快捷购物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模式陈旧、信息不对称、无法低成本营销等问题。而所谓互联网+,就是要在保持旧有优势的前提下,尽量弥补这些缺陷,以使得千千万万的实体店铺能够在电商巨头的威压下求得生存。


04
线上线下的真正融合才是商业未来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盯准这一强大需求进行创业的公司,比如微指,它的方法就是要把全国所有实体店搬上手机,是目前唯一一个由实体店+虚拟店组成的全国性、全行业的O2O交易平台。


这其实是一个信息量巨大、包罗万象的中国商城,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到距离最近的商户并购买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这种能搜实体店商品的APP不但能解决急需的问题,对于不急的需求更不在话下。


目前,微指已经覆盖300多座城市、1200万家商户、10亿款商品及服务。在这样的平台上,实体店实现了互联网化,但却维持了独立的实体地位。


本文开头提到的首富王健林旗下的万达集团也正是较早发力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实体商业的代表,王健林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线上线下融合是实业长期持续发展方向,但万达电商的进展并不全如人意,凸显所谓线上线下融合不是有钱有店就能顺利完成,还需要好的商业模式、技术等多种因素的配合。首富与微指走的是两条路,前者以万达为主体,而微指则是汇聚千万商户。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体店和电商的关系也是这样的,线下也好,线上也好,真正决定其生存的是消费者的需求与人们福祉,只有在那些最符合消费者本性和利益的需求指引下,才能找到最终的消费新生态,它们可能既不是电商也不是传统的实体店铺,而是线上线下真正融合的新事物。